soword科技言
永久公益免费API接口
提供永久免费的API接口,查看更多API接口,如果您有其他免费API资源,请联系我们,造福人类。
提供商务开发:小程序,系统,APP
定制开发,免费评估,免费咨询,价格便宜,售后保障,前往开发服务中心联系开发客服中心
2021年最佳超融合基础设施系统供应商

我们已经开始期待诸如消息、Instagram或Yelp之类的云服务在您需要时就可以使用。这些应用程序不会跟在我们后面等电话。每个应用程序都必须在某个地方,而这些云服务都位于世界某个地方的物理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存储设备中。这些服务中的大多数现在都运行在超级融合的设备上,这些设备是强大的下一代机器,将计算、存储和网络结合到非常繁忙的IT软件中

超融合基础设施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是过去六年中最热门的数据中心趋势。HCI提供了一个不小的前期投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是一个经济高效的数据中心替代品,可用于复杂的IT环境;早期采用这项技术的企业已经把它的商业价值带到了银行身上

这一领域的顶尖公司

VMware、Nutanix、Dell EMC、HPE、Cisco Systems和华为在这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上有20多家关键公司。COVID-19流行病并未减缓2020年的HCI市场,这相当于  $78亿美元,高于上一年的60亿美元。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该市场将增长至271亿美元。 

以下是根据Statista的市场份额研究列出的顶级HCI供应商名单:

VMware在2021年中期拥有HCI基础设施市场约39%的份额, 根据Statista。VMware在这一领域独占鳌头。

该公司的 vSAN (虚拟存储区域网络(virtualstorageareanetwork)是一个真正的HCI包,它允许用户选择最能满足其环境、性能和预算需求的部署。VMware喜欢说,在其vSAN中,“基础设施随着业务的发展而增长”。VMware vSAN使用基于对象的存储体系结构,其中每个对象表示底层虚拟机(VM)中的一个数据块。 

vSphere群集是VMware vSAN的主要管理单元。用户可以创建 vSphere集群 作为全闪存群集或混合vSAN。使用该公司的vSAN免费版本,管理员可以部署一个两节点集群,免费向Hyper-V或ESXi等虚拟机监控程序提供一个高可用性存储解决方案。使用StarWind vSAN Free,管理员只能通过PowerShell进行管理(并在StarWind管理控制台上试用30天),但他们将无法获得技术支持帮助。可以以更高的月利率添加。

优点: VMware完全是关于选项的,而选择总是对用户有利的。客户可以围绕他们的使用案例构建他们的VMware部署,而在过去的几年中,其他专有系统从未如此。VMware的免费版本对于将来更大的安装来说是很好的升级版。

缺点: 除非您购买最高级别的服务,或者让您的IT员工了解所有VMware工具和快捷方式,否则用户无法获得技术支持,而且这些系统通常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 

Statista报告称,Nutanix在2021年初拥有全球HCI市场23.4%的份额。

最年轻的市场领导者(成立于2009年)通过将热数据缓存到RAM和SSD的组合,以及通过数据本地(在节点上运行的虚拟机将其数据放在本地驱动器上)来提供有效的存储性能,避免通过10Gb网络进行读/写操作。 

Nutanix NX系列 设备通过VMware for vSphere认证,并包含在VMware硬件兼容性列表(HCL)中。Nutanix企业云计算解决方案也通过了VMware认证,并被列入了NFS的VMware存储硬件兼容性列表(HCL)。

优点:Nutanix以其优异的性能和相对简单的安装和维护而闻名,更不用说它的用户界面非常直观。与最具战略意义的合作伙伴VMware一样,用户可以围绕自己的用例构建部署。拥有VMware的支持是一个巨大的卖点。

缺点:对于初始投资来说,这可能有点贵。

中国华为在HCI全球市场(2020年第4季度)的份额约为6.3%,而且正在增长,两年前市场份额超过了戴尔、EMC和HPE。

华为称其主要的HCI产品为FusionCube。它描述了 FusionCube 将“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和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大多数HCI供应商来说,这些说法往往是赌注,但华为一直在通过它所说的行动赢得全球(主要是在环太平洋国家和欧洲)的新客户。 

FusionCube内置了分布式存储引擎,能够实现计算和数据存储的深度融合,该公司表示,这消除了性能瓶颈,同时允许灵活的容量扩展。华为表示,FusionCube支持所有数据库和虚拟化软件。

优点:华为有义务并决心继续其增长,尤其是在美国市场,而且据说只要有可能,它会大幅降低竞争对手的价格。出于这个原因,注重预算的买家将被吸引到FusionCube,至少是为了进行专业检查。

缺点:华为已经授权了一大批专业服务人员,但他们的有效性(和成本效益)多年来尚未得到证实,这正是大多数首席技术官希望看到的。

截至2021年初,戴尔EMC拥有HCI市场5.6%的份额,而且还在不断增长。

自2016年戴尔与EMC合并后,戴尔EMC就拥有VMware,这两方面都是最好的:它的戴尔服务器和EMC存储特许经营权已经很好地融入了世界数据中心文化中,再加上VMware具有前瞻性的软件敏锐性,据估计95%的数据中心都有其软件实例。这三家电力公司共同设计了他们的IP以生产 VxRail,一个完全集成、预配置和预测试的超聚合基础设施系统,用于校准计算,内存和存储资源与最终用户工作负载的确切要求相匹配。

Dell EMC还与Eaton等合作伙伴为各种其他垂直领域创建和维护其他实施方案。例如, 伊顿智能电源管理器 (IPM)VxRail的用户现在可以管理他们的IT应用程序,包括电源设备,并通过使发生计划外电源事件的VxRail群集能够自动正常关闭来增强有价值数据的完整性和业务连续性。

Pros:这里最重要的优势是在Dell EMC,尽管VMware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分拆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但由于该公司与VMware之间的持续合作,客户可以一站式购买他们需要添加到Hyperconverge系统菜单中的任何内容。 

与竞争对手相比,这家商店的系统稍微便宜一些,但最终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终需要的用例和专业服务。

缺点:Dell EMC以提供尽可能个性化的服务而闻名,但这是一家具有许多层次的大型公司。因此,有时在管理层(及其无数的合作伙伴)之间穿梭是一个挑战。

HPE(Hewlett-Packard Enterprise)在2021年占据全球HCI市场4.5%的份额 简化HCI软件包,使用 HPE InfoSight,能够运行最苛刻的工作负载。  超聚合产品具有自我管理、自我优化和自主(自我修复)功能;这是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人机界面,为整个企业环境提供了效率、直观的用户界面和规模,HPE说。

优点:收购HPE,全球最古老、最受尊敬的科技公司之一,与收购IBM没什么不同;用户知道他们得到的是什么,他们知道他们很可能在需要时得到可靠的技术服务。

缺点:定价会比大多数竞争对手高一些,但是当你购买这样的大品牌时,你会期望什么呢? 


思科系统公司在2021年占有HCI市场约4.1%的份额。考虑到该公司在该领域的短暂历史,这一点非常显著。超融合数据中心设备并不是思科的声誉所在;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网络硬件和软件制造商,已经有30年的历史。直到最近,它才开始扩展其数据中心产品线。 

四年前,思科凭借其HyperFlex系统进入了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它的网络流程是基于公司成熟的UCS结构互连。存储组件称为 Cisco HyperFlex HX数据平台,基于其收购的Springpath技术。在HyperFlex系统中,数据平台跨越三个或更多HX系列节点以创建高可用性集群。控制器通过10Gb以太网相互通信,形成一个跨集群节点的存储池。

优点:Cisco在这一领域的产品是下一代产品。思科的关键HCI秘方是在考虑混合云部署的基础上构建的,而这正是该业务在2021年及以后的发展方向。

缺点是:思科几乎没有遗留HCI安装,因为它从2017年开始才涉足这一业务,当时 获得Springpath 因为它的HCI知识产权。因此,它还没有收集到大量的客户端部署信息,这些信息在将来可以帮助其他人。

以下是根据普遍接受的标准为数据工作负载使用超聚合基础架构的好处或优势的简要列表:

数据中心整合: 用一个易于管理、高度可扩展的软件包取代硬件服务器、存储阵列和网络交换机。

灵活性: 随着应用程序和复杂用例的不断扩展和发展,跟上动态数字世界的步伐。

简单性: 简化虚拟NAS、SAN和S3对象存储的调配和使用,并有效地控制存储基础架构。 

成本效益: 减少了数据中心占地面积,降低了购买和维护传统硬件基础设施的成本影响。

敏捷性: 快速调配存储,增加工作负载,并加速任务关键型应用程序(如MySQL、NoSQL和其他关系数据库)的性能。 

云友好型: 集成您选择的云(Azure、Amazon和其他云)。

 超收敛系统可以是 完全集成的硬件设备,或者可以在标准x86服务器上部署独立软件,虽然性能通常不接近超聚合设备。企业主可以从这两种解决方案中获得超融合技术的全部功能。主要的区别——它们都同样重要——是成本、服务速度和部署选项。

根据Statista research,HCI市场的其余17%属于14家左右的其他公司,包括Pivot3、IBM Red Hat OpenStack、Oracle、Hypergrid、Stonefly,Datacore和Sangfor Technologies.

Cisco Systems Chassing Zoom with Reformed Webex Suite